集体活动教育在中职特殊学生 行为偏差转化中的应用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特殊学生”的行为偏差问题,分析原因,并通过具体案例,针对几种典型的行为偏差,根据学生个人特点,采用集体活动的教育方式,结合老师的适当引导和强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领悟,进而自觉转化偏差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中职学校;特殊学生;集体活动;行为偏差;转化
一、前言
特殊学生主要是指身心或行为表现有别于绝大多数学生的特殊群体,表现为存在较明显的心理认知困惑和行为偏差问题。该类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中职学校存在的比率明显高于普通中小学及高等院校。中职学生是相对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而职业课程难度较大,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而社会就业门槛较高,个人行为习惯与其父母期望值之间有差距。因此,他们在自我认同、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其直接表现为行为偏差问题。而这部分“特殊学生”的偏差行为,会给班级管理和其个人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行为偏差
1.定义
行为偏差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环节、教育方式和功能失调的家庭影响而形成。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将青少年偏差行为分为一般偏差行为和严重偏差行为。
本文研究的中职生行为偏差是指学生轻微偏离社会和学校规范的行为,重点研究常见的厌学、缺乏目标、自卑、早恋等几种典型行为。
2.产生原因
1、环境因素
造成行为偏差的环境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际交往。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强,但缺乏适应能力和规则意识,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些问题很可能与生俱来,如果得不到干预和针对性训练,可能一直存在。而家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不言而喻,父母缺乏关爱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社会环境则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导致青少年思想健康的直接因素,青少年的思想健康素质作为社会的健康思想在青少年个体身上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际关系较敏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不良的人际关系会让学生感到孤独和压抑,进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因素
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不断增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社会各界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们远离“郁闷”,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根据《2017年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校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父母对孩子学历的期望都高于中职的教育程度,有47.36%的学生对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感到迷茫,有27.14%的同学反映专业课太难了学不进去,有16.94%的同学在异性交往方面存在困扰。
三、应用案例
对于中职生这个年龄阶段而言,传统说教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即使经过谈心谈话或用规章制度强制要求后会有所改善,但维持的时间也不长,对于学生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入脑入心”。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喜好,针对性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一定类型的集体活动,让其在活动中自行领会、感悟、成长,不仅能改善甚至转化学生某方面的行为偏差,且这种改变是自发性的,加上老师和家长的不断引导和强化,可使学生长期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最终彻底改变偏差行为。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行为偏差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获得成功转化的教育案例:
1、缺乏目标,厌学
研究对象:我校汽修专业高二学生小文,男,17岁
偏差行为表现:从高一开始对学习表现反感,上课精神不集中、走神、睡觉,不写作业,甚至旷课。谈及未来就业,他认为随意就好,没有既定就业目标。
背景分析:家庭条件较富裕,家里三姐弟,母亲的传统观念使其对唯一的儿子较宠溺,在物质上极尽满足。但父亲较强权,对于其不良的行为习惯,教育方式以打骂为主。小文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经济上缺乏独立意识,情感上反感暴力沟通,因此在行为上表现为缺乏人生目标,叛逆不愿意学习。
活动教育过程:小文在学习上表现不佳,但其对于文体活动很积极,与同学相处也很热情。他在高一下学期申请加入我校醒狮社团,但学习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我让社团与其关系较好的学长去劝说他继续坚持训练,他同意了。同时我也提醒社团指导老师重点关注他,给他多一些表演机会。经过近两个学期的训练,他的醒狮技能越来越娴熟,已经可以和搭档一起表演好几个醒狮节目。于是我安排他们在一年一度勒流传统敬老节中,代表学校前去各村居表演。几场表演下来,我看到他在校表现开始有明显转变,在班级开始尝试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还主动承担班级工作,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承担班级黑板报工作。通过与小文交谈,他说出了心声。他说以前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自己的未来也有父母依靠,没什么可担心的,所以没必要学习。但参加醒狮训练才知道,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才是永久的,特别是发现自己学到的技能能帮助别人帮助社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有意义。所以他明白自己应该继续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还能有余力帮助他人,这样积极的人生是他想要的。
后续跟进:除了醒狮社团活动带给他启发和触动,后续我通过更多的集体活动,持续不断对其进行加强教育,如班级活动、问题比赛等活动,鼓励他积极参与,继续深化教育效果,使其在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自卑,不自信
研究对象:我校会电专业高一学生阿如,女,16岁
偏差行为表现:阿如是本地女孩,胖胖的,她对自己的外形很自卑,觉得肥胖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害怕别人讥笑她、不喜欢她,缺乏自信,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来不敢主动参与活动,羞于表现自己。
活动教育过程:在接触该女生后,我觉得她其实是很可爱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勤快、热情、有爱心、心思细腻等等,只是她不敢对外表现自己好的一面,不确定别人会看到她的闪光点,不确信别人会认可她、喜欢她。根据她的个人特点,我鼓励她加入我校志愿者协会,在志愿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她第一次参加的志愿活动是为我校图书馆整理图书,这项工作任务量大且繁琐,我推荐了她和另外10几名学生志愿者一起参加。图书整理工作主要包括:现存图书分类、打印新条码、重新贴码、分类上架等工作,阿如负责对现存的2万多册图书进行分类和检查,这项工作需要非常细心并且有耐心。每次工作她都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整理图书的过程中她细致地发现了一些漏贴和错贴条形码的图书。慢慢地,在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看她的眼神也开始流露出信任和钦佩,她也慢慢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工作时更起劲了。后面每次工作,她都开心地主动和大家打招呼,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后面越来越多的志愿活动,她从刚开始默默无言地做事,到后来每次活动她都冲在前面带头干,甚至可以在老师进行分工安排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成为了志愿者协会的骨干分子,大家对她也从陌生到认可再到钦佩。
教育效果:经过多次安排阿如参与校内外志愿工作,创造机会让大家看到她的付出和个人能力。现在的她已经充满自信,不再畏畏缩缩,在志愿者培训时能自如地发言,与大家分享工作感想和体会。她说:“很庆幸加入了志愿者协会,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锻炼了勇气!”现在的她走路不再低头含胸,每次见到她都是面带笑容,昂首阔步。
后续跟进:要巩固教育效果,就要加强对她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们推荐她担任了我校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她也通过优秀表现成功加入了校团委学生会,参与到志愿者和学生会管理工作,俨然一副“职业女强人”的模样了。
3、孤僻内向,不合群
研究对象:我校模具专业高一学生伟明,男,17岁
偏差行为表现:伟明从入学开始,几乎不与同学交流,男孩子之间的嬉笑打闹他从来不参与。课堂上,他总是默默地听课,不发表意见。遇到需要上台表达或者与同学组队合作时,他的表现是无助和惶恐,很难按要求完成任务。班主任提醒他要多和同学交流,他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与人打交道,也没有勇气主动开口。
活动教育过程:在了解伟明的情况后,我采取了多种途径帮助他尝试主动开口、与同学交流。除了不时与其谈心聊天,在班级活动中我还综合采用带动和激励的方式去引导他。在高一校运会中,我提前安排较活跃、人缘较好的两位同学A和B去煽动伟明报名参赛项目,他刚开始是拒绝的,后来经不住同学的软磨硬泡,还是报了400米和接力两个比赛项目。400米跑是考验个人耐力和爆发力的综合项目,伟明当时是跟A同学一起报名的,试跑过之后他想放弃,但A同学劝他坚持,还每天早上带他一起去晨跑训练。美丽的校园,清新的空气,活泼热情的同学,轻松的聊天,这些都让伟明开始有些触动。接力项目需要完美的配合,每一次交接不能出现掉棒,还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速度和爆发力来安排顺序。在刚开始训练时,伟明还是默默无言地站在旁边,在我的提醒下,大家开始有意识地带动他表达个人意见,热情地与他谈笑。我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慢慢多起来,谈吐也越来越自然。在数天的训练过后,大家建立了默契和信任,团队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伟明在这个过程中,从开始只与接棒的搭档交流,到后面与其他几位同学都成为了朋友,到比赛前,已经可以自如和他们说笑打闹了。
教育效果:从这次校运会后,伟明不再是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一个人去吃饭回宿舍了。他开始接纳他人,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互相陪伴,与其他老师和同学交流也毫无障碍了。
后续跟进:在后面的班级活动中,如朗诵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我有意识地安排伟明参与其中,拓宽他的交往范围,锻炼他的综合表达能力。在不断的锻炼和激励中,他的主动沟通和表达能力越来越好,与人相处也越来越融洽了。
四、结语
经过实践验证,集体活动教育对于中职学生偏差行为的转化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人情况和特点后,针对性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参与一定类型的集体活动,如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比赛、志愿者服务等,结合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强化,可以帮助学生改善甚至完全转化偏差行为。当然,这种教育方式,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耐心,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行为特点、个人优势等情况,通过针对性安排学生参加适当的集体活动,创造机会放大其优势,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个人价值,发掘出自身优点,增强自信,确立学习和人生目标。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集体活动育人方式更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也更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窦忠伟. 特殊学生心理行为状态成因浅析[J]. 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0.
[2]雪保安. 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4期):222-222.
[3]无.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平安校园, 2013, 000(005):P.6-13.
关键词:中职学校;特殊学生;集体活动;行为偏差;转化
一、前言
特殊学生主要是指身心或行为表现有别于绝大多数学生的特殊群体,表现为存在较明显的心理认知困惑和行为偏差问题。该类学生在各级各类学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在中职学校存在的比率明显高于普通中小学及高等院校。中职学生是相对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而职业课程难度较大,专业技术水平一般而社会就业门槛较高,个人行为习惯与其父母期望值之间有差距。因此,他们在自我认同、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其直接表现为行为偏差问题。而这部分“特殊学生”的偏差行为,会给班级管理和其个人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行为偏差
1.定义
行为偏差又称越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人们在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背离、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环节、教育方式和功能失调的家庭影响而形成。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将青少年偏差行为分为一般偏差行为和严重偏差行为。
本文研究的中职生行为偏差是指学生轻微偏离社会和学校规范的行为,重点研究常见的厌学、缺乏目标、自卑、早恋等几种典型行为。
2.产生原因
1、环境因素
造成行为偏差的环境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际交往。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强,但缺乏适应能力和规则意识,难以集中注意力,这些问题很可能与生俱来,如果得不到干预和针对性训练,可能一直存在。而家庭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不言而喻,父母缺乏关爱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习惯。社会环境则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导致青少年思想健康的直接因素,青少年的思想健康素质作为社会的健康思想在青少年个体身上的反映,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际关系较敏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不良的人际关系会让学生感到孤独和压抑,进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心理健康。
3、心理健康因素
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学生行为偏差的个案不断增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社会各界必须从认识、行动上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们远离“郁闷”,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根据《2017年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职校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父母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绝大部分父母对孩子学历的期望都高于中职的教育程度,有47.36%的学生对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感到迷茫,有27.14%的同学反映专业课太难了学不进去,有16.94%的同学在异性交往方面存在困扰。
三、应用案例
对于中职生这个年龄阶段而言,传统说教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即使经过谈心谈话或用规章制度强制要求后会有所改善,但维持的时间也不长,对于学生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入脑入心”。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喜好,针对性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参加一定类型的集体活动,让其在活动中自行领会、感悟、成长,不仅能改善甚至转化学生某方面的行为偏差,且这种改变是自发性的,加上老师和家长的不断引导和强化,可使学生长期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最终彻底改变偏差行为。
以下列举几个典型行为偏差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获得成功转化的教育案例:
1、缺乏目标,厌学
研究对象:我校汽修专业高二学生小文,男,17岁
偏差行为表现:从高一开始对学习表现反感,上课精神不集中、走神、睡觉,不写作业,甚至旷课。谈及未来就业,他认为随意就好,没有既定就业目标。
背景分析:家庭条件较富裕,家里三姐弟,母亲的传统观念使其对唯一的儿子较宠溺,在物质上极尽满足。但父亲较强权,对于其不良的行为习惯,教育方式以打骂为主。小文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经济上缺乏独立意识,情感上反感暴力沟通,因此在行为上表现为缺乏人生目标,叛逆不愿意学习。
活动教育过程:小文在学习上表现不佳,但其对于文体活动很积极,与同学相处也很热情。他在高一下学期申请加入我校醒狮社团,但学习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我让社团与其关系较好的学长去劝说他继续坚持训练,他同意了。同时我也提醒社团指导老师重点关注他,给他多一些表演机会。经过近两个学期的训练,他的醒狮技能越来越娴熟,已经可以和搭档一起表演好几个醒狮节目。于是我安排他们在一年一度勒流传统敬老节中,代表学校前去各村居表演。几场表演下来,我看到他在校表现开始有明显转变,在班级开始尝试认真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还主动承担班级工作,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承担班级黑板报工作。通过与小文交谈,他说出了心声。他说以前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自己的未来也有父母依靠,没什么可担心的,所以没必要学习。但参加醒狮训练才知道,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才是永久的,特别是发现自己学到的技能能帮助别人帮助社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有意义。所以他明白自己应该继续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还能有余力帮助他人,这样积极的人生是他想要的。
后续跟进:除了醒狮社团活动带给他启发和触动,后续我通过更多的集体活动,持续不断对其进行加强教育,如班级活动、问题比赛等活动,鼓励他积极参与,继续深化教育效果,使其在积极进取的人生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自卑,不自信
研究对象:我校会电专业高一学生阿如,女,16岁
偏差行为表现:阿如是本地女孩,胖胖的,她对自己的外形很自卑,觉得肥胖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害怕别人讥笑她、不喜欢她,缺乏自信,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来不敢主动参与活动,羞于表现自己。
活动教育过程:在接触该女生后,我觉得她其实是很可爱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勤快、热情、有爱心、心思细腻等等,只是她不敢对外表现自己好的一面,不确定别人会看到她的闪光点,不确信别人会认可她、喜欢她。根据她的个人特点,我鼓励她加入我校志愿者协会,在志愿活动中发挥自身优势。她第一次参加的志愿活动是为我校图书馆整理图书,这项工作任务量大且繁琐,我推荐了她和另外10几名学生志愿者一起参加。图书整理工作主要包括:现存图书分类、打印新条码、重新贴码、分类上架等工作,阿如负责对现存的2万多册图书进行分类和检查,这项工作需要非常细心并且有耐心。每次工作她都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整理图书的过程中她细致地发现了一些漏贴和错贴条形码的图书。慢慢地,在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看她的眼神也开始流露出信任和钦佩,她也慢慢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工作时更起劲了。后面每次工作,她都开心地主动和大家打招呼,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后面越来越多的志愿活动,她从刚开始默默无言地做事,到后来每次活动她都冲在前面带头干,甚至可以在老师进行分工安排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成为了志愿者协会的骨干分子,大家对她也从陌生到认可再到钦佩。
教育效果:经过多次安排阿如参与校内外志愿工作,创造机会让大家看到她的付出和个人能力。现在的她已经充满自信,不再畏畏缩缩,在志愿者培训时能自如地发言,与大家分享工作感想和体会。她说:“很庆幸加入了志愿者协会,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锻炼了勇气!”现在的她走路不再低头含胸,每次见到她都是面带笑容,昂首阔步。
后续跟进:要巩固教育效果,就要加强对她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们推荐她担任了我校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她也通过优秀表现成功加入了校团委学生会,参与到志愿者和学生会管理工作,俨然一副“职业女强人”的模样了。
3、孤僻内向,不合群
研究对象:我校模具专业高一学生伟明,男,17岁
偏差行为表现:伟明从入学开始,几乎不与同学交流,男孩子之间的嬉笑打闹他从来不参与。课堂上,他总是默默地听课,不发表意见。遇到需要上台表达或者与同学组队合作时,他的表现是无助和惶恐,很难按要求完成任务。班主任提醒他要多和同学交流,他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与人打交道,也没有勇气主动开口。
活动教育过程:在了解伟明的情况后,我采取了多种途径帮助他尝试主动开口、与同学交流。除了不时与其谈心聊天,在班级活动中我还综合采用带动和激励的方式去引导他。在高一校运会中,我提前安排较活跃、人缘较好的两位同学A和B去煽动伟明报名参赛项目,他刚开始是拒绝的,后来经不住同学的软磨硬泡,还是报了400米和接力两个比赛项目。400米跑是考验个人耐力和爆发力的综合项目,伟明当时是跟A同学一起报名的,试跑过之后他想放弃,但A同学劝他坚持,还每天早上带他一起去晨跑训练。美丽的校园,清新的空气,活泼热情的同学,轻松的聊天,这些都让伟明开始有些触动。接力项目需要完美的配合,每一次交接不能出现掉棒,还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速度和爆发力来安排顺序。在刚开始训练时,伟明还是默默无言地站在旁边,在我的提醒下,大家开始有意识地带动他表达个人意见,热情地与他谈笑。我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慢慢多起来,谈吐也越来越自然。在数天的训练过后,大家建立了默契和信任,团队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伟明在这个过程中,从开始只与接棒的搭档交流,到后面与其他几位同学都成为了朋友,到比赛前,已经可以自如和他们说笑打闹了。
教育效果:从这次校运会后,伟明不再是自己孤零零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一个人去吃饭回宿舍了。他开始接纳他人,有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学习生活,互相陪伴,与其他老师和同学交流也毫无障碍了。
后续跟进:在后面的班级活动中,如朗诵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我有意识地安排伟明参与其中,拓宽他的交往范围,锻炼他的综合表达能力。在不断的锻炼和激励中,他的主动沟通和表达能力越来越好,与人相处也越来越融洽了。
四、结语
经过实践验证,集体活动教育对于中职学生偏差行为的转化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人情况和特点后,针对性地安排和鼓励学生参与一定类型的集体活动,如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比赛、志愿者服务等,结合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强化,可以帮助学生改善甚至完全转化偏差行为。当然,这种教育方式,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耐心,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行为特点、个人优势等情况,通过针对性安排学生参加适当的集体活动,创造机会放大其优势,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个人价值,发掘出自身优点,增强自信,确立学习和人生目标。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集体活动育人方式更符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也更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窦忠伟. 特殊学生心理行为状态成因浅析[J]. 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0.
[2]雪保安. 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影响[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4期):222-222.
[3]无.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平安校园, 2013, 000(005):P.6-13.
THE END
二维码
文章目录
关闭
共有 0 条评论